• 相夫教子会让女人丧失自我

    作者:www.chagou.net 更新时间:2014-09-05 来源:不详 【字号: 】 浏览

      “孩子3岁前是最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女性生完孩子面临很多压力,短时间重返工作岗位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幼军建议,将女性产假延长至3年,由社保提供3年的生育津贴或由财政出资保障,以改善幼儿家庭紧张的生活状况。他认为,女性有了这3年的产假津贴补助,可在3年后再就业重新开始一份工作,或者产假期间做一些零工。这就是说,女职工若休产假,就需自愿选择离开职场。网上对此铺天盖地的反对,女性们直呼休不起,哪个企业愿意雇佣一位离开岗位3年的妈妈?其实,王幼君的提议并不新鲜。如中山大学副教授柯倩婷所言,这其实就是早些年“女人回家”提案的翻版,如幽灵般换个仁慈的面貌粉墨登场。这种剥夺女性发展机会的家庭政策,曾在过去多次出现,并引发巨大争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妇女回家”论争】

      第一次论争发生在1980——1985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陆续返城等待就业,1980年城市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也等待就业,社会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就业危机。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企业里人浮于事,双职工家务繁重,妨碍双方工作,影响对孩子管教,主张妇女回家料理家务,腾出位置安排待业青年(男性)。这次论争引起中央重视,直到胡耀邦总书记做出批示要用积极方式广开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难题才罢。

      第二次论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优化组合,城镇下岗失业女性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此时,伴随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这时“全职太太”出现,女人不工作对家庭生活质量也无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生产力不发达,大批女性就业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与其被工作、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来,还不如回家享清福。

      第三次论争发生在世纪之交,参与广泛性前所未有,并且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妇女话题作为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热点。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实质是指妇女的阶段性就业,即参照日韩等国,妇女读书毕业之后找工作,婚后回家做全职太太,等孩子大点再去工作。

      当年12月全国妇联对此召开“阶段就业制度与妇女就业座谈会”,2001年1月《中国妇女报》推出“阶段就业是否伤害妇女”系列讨论,紧接着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做《“家政”的呼唤与回归》发言,倡议已婚女职工退出工作岗位,回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将“妇女回家”讨论推向高潮。最终,此次讨论以“建立阶段就业制度”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消失,代之以“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而暂告结束。

      三次论争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即就业问题,每一次就业紧张时期就会出现女人下岗的论调。但为什么非得是女性回家,而不提男性回家呢?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

      男强女弱,男的在外工作,女的照顾家里这一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国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指导性观念。不仅男性这么认为,很多女性也这么想。而这背后,离不开男权话语的操纵。回头看这几次妇女回家的争论,大部分都是男人主张女子回家,而女性在积极反抗着。80年代初全国妇联致函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明确表示不赞成妇女回家,认为这是对妇女解放认识的倒退,得到书记处同意;世纪之交也因为妇联反对,国家放弃搞阶段性就业。

      然而,女性要解放,追求男女平等,随之而来的双重负担问题便开始突显。女人工作之后还要养孩子、做饭、干家务,男人做完工作回家就休息,喝水抽烟当大爷。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而这同样有助于提高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女性正在增多,七成女性支持“谁回家应该夫妻双方协商”,但男性中仅有五成,说明男性比女性更不愿意回家,或者说他们骨子里认为哺育孩子只是女人的事儿,回家的也应该是她们。

      这一观念背后需要深思的是,性别不仅仅是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它还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局限在生理结构层面来谈社会分工。正如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玉钰所说,女人除了在重体力活等方面不如男子,在智力方面与男人不存在差异,不但不应回到家里,退休年龄还应和男性一样。而且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前几十年平等就业的发展,中国妇女的能力和作用已经得到女性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如果让妇女回归家庭,可能会造成价值观的误导,在事实上强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加深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进而影响社会和家庭对女性教育的投资热情,造成女性人力资源浪费。

      【女性唯有经济独立才能构建真正的自我】

      其实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束缚的不仅是女性,男性同样不得其乐。尤其是工薪阶层家庭,按照现在的物价和房价,如果女人回家,丈夫一人恐怕供不起房贷和车贷。那些提倡“妇女回家”的总是津津乐道于日韩妇女的“阶段性就业”,孰不知日本和韩国的国民经济收入远高于中国,女人不工作一般不会影响家庭生活水平,国内则不然。正如一位男网友吐槽,如果让太太成为全职,“我还必须主动将过去压在她身上的那部分经济负担抢到自己肩上,从此走上养家糊口的不归之路。”

      而从构建自我的角度而言,女性从晚清民国一百多年走过的路表明,不管体制如何改变,女性都必须要参加社会劳动,走出家庭,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自我。虽然目前女性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毋庸置疑她们的社会地位比之前大大提高了,经济自立让女性不再依附于男人,有了更多选择空间,甚至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如果女性回归家庭,在没有社会保障和失去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她的命运只能掌握在别人手里,每天围着老公、孩子转,慢慢丧失自我,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更无从谈起,也许最后会因赶不上丈夫的脚步被抛弃。《回家的诱惑》中林品如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体贴爱人,包揽所有家务事,但丈夫还是跟女强人跑了,而她为报仇变成一个职业女性,重新赢回男人的心。

      当然,这并非说女性就该以男人为中心,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女人首先得有自我的存在,找到自我才可爱。即便她要承担比男人更多的压力,也不应回到家里规避风险,而是要面对并试着平衡事业和婚姻,活出精彩的人生。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更多
    关闭窗口】【我要打印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名 称:匿名发表 * 不选请输入您的大名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4位数的验证码        
      赞助商广告
      推荐内容
      不满也一定要说出口
      也是要说出来的,不然对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错在哪里?更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做的令自己满意了。 有一位女学员,与男朋友
      我和妈妈同床睡了17年
      我今年17岁了。我很小的时候就没有爸爸,是妈妈养活我并且带大了我,我和妈妈一起过日子。现在我长大了,我发现我越来
      男人为什么喜欢跟淫荡的女人做爱
      淫荡,如今不应完全视为贬义用语,而应该是一种性感,一种魅力,一种风情,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一种极致。从社会文化层
      二婚女人最难以启齿的7个隐私是什
      在青春年少时,女人相信爱,自信满满,愿意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奔赴着。再婚时,才看清男人的真实面貌,现实的残酷,对自
      南昌交友:天缘婚介所助知名企业
      陈先生出身贫困,白手起家把公司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私营企业500强,并且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因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