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周一见”事件,我本不关心。一是我几乎不知道他是谁。纵然与同类隐私事件相比,这事儿的重要性比不上政客的情人们反水,或是打黑英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被冠以“因父之名”漫长政商新闻故事接龙。
在文章事件同时,茂名街头正在抗议,中国东北极附近仍然有律师被拘虐,马航航班仍然不知下落,南方暴雨中,文章与情人幽会的机场成为游泳池,少女在放学路上被冲进了下水道。女权主义的名言“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诚然;但是这个周日的晚上,我更想提醒说,“公共的就是个人的。”
不过,周日傍晚,我偶然浏览了两位女权主义者的争论,才知道茶杯里的风波又一次上了头条。女权主义者V和M吵起来了。M已婚已育,她小心地表达,讨厌在婚姻契约中不诚实的一方,以及不为别人考虑,甚至专门“挑同性损”的第三者——她父母的婚姻,就遭遇了第三者插足;她母亲患病早逝,也与此有关。而单身者V则认为,婚姻是婚内双方的契约,单身的第三者没有为别人的婚姻负责的义务。M小心地表达她只是“不喜欢”而不是“作道德评判”,而V的出发点则是“反对婚姻霸权”,因为这种霸权约束了婚内女性的性自由,也对婚外女性的利益照顾不够。
目前,“周一见”的谜底,正在往V所预见的剧情上发展:整个周末大众苛刻的偷窥和审判之后,男方扮演浪子回头,妻子用“珍惜”“不易”的婚姻来接纳了他,婚姻(凌驾于婚外情)的价值得到再一次的确认,而婚外女友则继续被舆论凌迟。
是的,M与V发生争执的关键,是出轨事件最后都是女性买单。较之于男女社交风气初开的民国时期(当时大量婚恋事件都是女方弃前夫或男友与人相恋),当代的出轨故事是那么千篇一律:一个男人面对两个女人。
无论是指责的第三者或被同情的原配,或者很容易反过来——被同情的第三者和被指责的原配,通常都是女性。无论是男人选择回归家庭,或是拥抱新的关系,拥有选择权的都是他们。无论是被同情或者被审判,此女失去的正是彼女得到的,因为她们要的东西一致——婚姻。正是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使她们一再被比较,被舆论称量作为妻子的妇德的重量。在文章出轨事件中,妻子被同情是因为向来的贤妻良母形象,这种同情廉价而虚假——在几年前的另一出轨事件中,网友几乎一夜之间对原配“肖艳琴”由支持转向炮轰,原因只是因为她声称自杀而并没有诚实地死掉。
热点资讯